新接班級經營小偏方

首先,舉個生活中可能會有的情境來開啟這議題。

今天,假設你去逛百貨公司的時候,分別有兩位賣LV包的店員向你兜售介紹他們家最主打的熱門款包包。


第一位店員,一開始就先跟你說明他們家的包包價格區間,確認你可以接受之後,緊接著再跟你說明這包包手工製程的細膩與用心,並聲稱這樣的品質絕對是配得上這樣的高單價,最後,才將架上最暢銷的包包拿下來給你試揹試拿,並詢問你購買的意願。


另一個店員,則是一開始拿出他們店家最熱門且銷售最好的包包款式,直接拿給你試揹試拿看看,甚至還會給予搭配怎樣的服飾和造型建議,能夠讓這包包更突顯出你獨特的媚力與氣質,等到你感到有興趣了,再輕聲帶過此包款的價格,並補充說明這檔期倒數幾天的折扣優惠活動。


仔細回想一下這兩位店員兜售商品的方式,如果你是一個有能力購買,或者是本來就想購買此商品的消費者,試問,你會比較有可能跟哪一位店員購買包包?


我相信多數人的答案,呼之欲出!


為什麼?


以下,我來做個簡單分析和比較,這兩種情境跟老師新接一個班級,其班級經營的關係。


第一位店員的情境做法,就好比:「先跟學生說明你有哪些規定,有哪些獎懲?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並且,還會發自內心向學生表達這一切都是為他們好的用意初衷,最後,還要確認學生是否聽懂明瞭了。等確認完畢,且嚴格運行一段時間(只要有觸犯班規,即嚴懲不容寬待),再讓學生嚐到表現好的獎勵甜頭。(例如:期末時,全班同學或部分在這學期表現較好的學生,老師再給予獎品或請吃美食、喝飲料,以茲鼓勵。當然啦,有些老師如果認為這學期大多表現不佳,那很有可能會取消先前所提的所有獎勵。)」


另一位店員的情境做法,就好比:「先讓學生嚐到甜頭,並運行一段時間,讓學生習慣且喜歡上老師平日給予的寬鬆對待與獎勵優惠之後,再慢慢曉以大義,機會教育,說明老師所要要求的規範。」


究竟,兩者的成效如何?


以我自己過往的經驗⋯⋯


前者,往往一開始很快建立起威信,班級管理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顯著效果,學生表現規規矩矩的,執行徹底的老師,甚至常搏得同事的掌聲與羨慕的眼光,但卻可能換來「部分較有想法的學生」,因為害怕被老師處罰而表現出陽奉陰違的態度與作為,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不太可能透露讓這位老師知道的,而這些「較有想法」的學生,卻往往是在各項領域表現較為優異的一群。


後者,老師一開始很容易陷入疲於奔命的窘境,但是卻在每天不斷跟學生的周旋中(備註說明:學生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皮肉,老師不斷適時給予機會教育,並不斷給予改過的機會,以多數的鼓勵方式,兼行少數偶爾為之的小小處罰。),慢慢地熟悉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無論是在課業上,還是在心靈上顯性或隱性的需求。進而導入老師所要他們遵守的規範,由於學生先前身心已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再加上對老師的好感,所以這時候老師的要求,學生是比較能心甘情願地接受。


兩者執行一段時間後的狀況差異在於,前者,是個不定時炸彈,幸運的話,一直到換手班級都沒有爆炸,不幸的,小事幾乎不出,大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後者,老師會有種先苦後甘,倒吃甘蔗的成就感,大事幾乎不出,小事依舊頻繁,即使如此,師生的互動,是真誠的,是和諧歡愉的。


過去,常聽資深前輩說:「新接手一個班級,一定要先嚴後寬,先嚴格嚴厲地建立起威嚴,之後再隨著時間的進程,如擠牙膏般慢慢釋出彈性的寬鬆空間,如此,往後的班級會比較好帶。」


過去,盡可能遵循這方法,確實有看到一些成效。


可是,或許是我的個性使然,也或許是我對這些前輩的方法執行不力,到後來發現,我班級是愈帶愈辛苦啊!


雖然,教學和班級經營沒有一個標準的方法,只有適不適合各個老師不同個性和特質來運用,只有適不適合這班級的屬性與否來決定好不好用。


將近20年的任教經驗下來(好不容易可以倚老賣老一下)和其間的磨合調整,我發現,「先嚴後寬」這法子,並非如想像中那麼長效,再精確一點來說,這方法完全不適合我的風格和特質!


也許是我過去當過業務員的經歷使然,也許是我過去總是不斷挑戰權威、挑戰體制、挑戰這社會普遍價值觀的習性使然,我實在不習慣一板一眼的待人處事模式,特別是對學生,我更是辦不到!


每種班級經營的方式,都有它的利弊優缺,我認為,老師熟悉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和習性,是必要的前提要件,接著,再去挑選「比較適合」自己的一套班級經營模式,藉由滾動式調整和修正,相信各位充滿熱情的先進後輩們,一定可以找到專屬於自己教學熱愛的一片天!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厭惡複雜人際關係」的想法漸露曙光

【台詞:產品推銷】

離開舒適圈的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