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關於台灣的長照議題

現在大部分我們所見的長照中心或養護中心,在軟硬體上,大都是讓長者進去等死的照護模式⋯⋯
因為那個環境真的很糟,也沒有尊嚴可言,甚至會懷疑活下去的意義。

難怪很多長輩會說家人把他送進養老院就是棄之不顧的不孝行為!

長照絕對是一個趨勢,而且不得不然,政府跟民眾都沒準備好的話,往後會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十個有九個人都知道這
未來十年內的長照大問題,卻還看不出公部門有什麼前瞻性的作為,這不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嗎?

現在台灣社會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長照安養中心,第一種是需要負擔金額較重,但軟硬體的品質相對較高,不過卻多數是金字
塔頂端的人適用;另一種則是絕大多數普遍的安養院所,價格多數人都還負擔得起,但軟硬體的品質實在令人搖頭。

有意識到這未來問題的人,會去「買長照險」、「買生前契約」、「盡可能存足夠的錢預備」⋯⋯
而這只是一種先把錢存下來支付未來安養院或看護的作法,同時也希望盡量別成為家人的負擔,是吧?

就以台灣目前的現況,如果之前存得多,後面接受到的品質也會比較優;如果之前存得少,那後面接受到的品質簡直想哭;
更不用說之前完全沒存的弱勢族群,往後的晚年生活,似乎也只能以淒涼來形容!

有多少人能夠在退休前每個月或每年存上一大筆這類型的基金或保險?既然是少數,那麼晚年生活能過得好的,好像也只是
少數人的權利似的,其他族群根本無法想像!

既然如此,就以多數比例所能負擔的能力等級,如果在未來,那些軟硬體都還是跟現在一樣不近人情、不堪「正常」人使用
的話,那這樣之前辛苦打拼所累積來的晚年照護基金,有滿足自己的想像和實際需求嗎?如果沒有,那到時是否會開始懷疑
,晚年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何在?

我現在在思考的是,要怎麼串連公部門的龐大系統、私人機構的彈性運作、企業認養的雙贏策略、公益基金的有效集資⋯⋯
,並整合各路資源,擬定一套「老年長照」的企劃書,在現有的軟硬體上作一全面的革新,讓負擔金額和軟硬體的品質,能
夠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且樂於加入。

甚至我還更進一步想推廣,每個人在進入長照中心前,應該先進入所謂「樂齡俱樂部」的前導階段,這部分的觀念真的需要
廣為宣導才是!因為這牽涉到多數人退休後,對生活品質的擁有和自我價值的重新定義。也因為有了這一高層次的價值體認
,所以重新找回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心靈滿足了,身體機能也跟著活絡抗衰,而這股正向循環的力量還會感染周遭的親人
朋友,進而形成一種由點到線到面的擴散效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厭惡複雜人際關係」的想法漸露曙光

【台詞:產品推銷】

離開舒適圈的動念